关键字:  
当前位置: >  > 最新征文 > 郝贵生:为人民服务——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问题

郝贵生:为人民服务——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问题

作者:郝贵生   来源:征文 点击:: 日期:2011-12-08

 

  毛泽东同志1944年写下了著名的著作《为人民服务》,从此以后,历次党代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中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胡锦涛同志近几年的多次讲话中也反复强调我们党的这一根本宗旨。但是结合我们党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都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阐述作为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为人民服务”与人道主义、人性理论

     “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和内容,有些学者把“为人民服务”看作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核心。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确实有许多精彩的论述。这一思想实际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两个绝大多数思想的中国化语言的表述。与“为人民服务”有相同含义的表述还有无产阶级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格、共产主义道德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等。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对于以往党内多数同志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问题。但是近些年来,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却受到了挑战。

  一是近些年来在讨论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以人为本”思想时,“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关系。有人讲,这两个提法不一样。“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所有人,“以民为本”中的“民”是部分人。前者更全面,后者有片面性。实际是说我们党多年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为部分人服务,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只有为全体人服务,才是全面的、正确的。这里就涉及到如何科学地理解“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关系是什么?“为人民服务”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二是笔者前两年读到解思忠先生著的《中国国民素质危机》(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一书。书中结合中国历史和现实揭示和分析了了中国人的素质状况,应该说很多方面对人还是很有启发的。但是在谈到公与私关系问题时竟然引用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一书的一段话即:“每个人都竭其所能,以最大限度增加社会收入。他并不是想增加公众福利,也不知道他增进公众福利的程度有多大。他所追求的,只是他个人的安乐,仅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他去促进一种(公益的)目标,但这一目标,并非他本人追求的。由于他追求自己的私利,他也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心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达到的效果还要大。”然后对这段话做了点评。他认为,亚当·斯密的这段话“极深刻、极精当地把公与私相互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了。”紧接着,他就批判了“大公无私”的观点,说:“几十年的实践,已宣告了‘大公无私’神话的破产。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大公无私’,而是‘大私有公’—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为了自己的利益竭其所能,才会最大限度地增加公共积累,反过来又惠及每个社会成员;反之,大家都一味地依赖集体和国家,只能是永远捧着个讨饭的碗。” 解思忠先生的含义非常清楚,亚当·斯密的人本性自私论真实揭示了公与私的关系,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大公无私”思想、“公而忘私”思想、集体主义思想都是歪曲了公与私的关系,对社会发展有消极、破坏作用。这里实际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究竟是什么?亚当·斯密的自私论与人性的关系是什么?“为人民服务”与人性的关系是什么?

  要搞清楚上述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人性理论究竟是什么。笔者在《也谈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一文中已经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即必须理直气壮地承认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不仅伦理观、价值观上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而且历史观上也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也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上的人道主义的根本区别不是要不要承认历史观方面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而是对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中的“人”做何解释。马克思主义不是同历史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从人的自然属性说明人的本质,而是把人首先看作劳动实践的人,并在劳动实践中结成一定的经济等各种社会关系,或者说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劳动实践的人。劳动实践是具体的变化的,社会关系也是具体的变化的。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人性观。在阶级社会中,人的主要社会关系是阶级关系。因此,人的本质、人性在阶级社会中主要就表现为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不懂得人的劳动实践的本质,更不懂得人在劳动实践中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他们把人首先看作生物意义上的吃、喝、性行为的人,因此他们得出人的任何活动的首要目的、出发点都是满足个人生理上的需要,因此得出人的本质、本性都是自私的结论,并从这一结论出发说明一切社会现象。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的全部逻辑起点和理论出发点就是人本性自私论。解思忠先生所引的亚当·斯密的那段话就集中代表了亚当·斯密的观点和推理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中的自私现象只是在私有制社会产生以后才出现,它实质是剥削阶级的本质。剥削阶级思想家为了掩盖自己阶级的本质,或者说为本阶级的自私本质做辩护,于是就把自己阶级的本质夸大为人类的本质,所有人的本质。私有制社会产生之前,以及私有制彻底消灭之后,也就不存在私有观念,更谈不上人的本质自私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亚当·斯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从他的人本性自私论观点出发得出所谓“看不见的手”的结论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公”与“私”之间的关系。解思忠先生首先把亚当·斯密的结论当作不证自明的真理,以此否定“大公无私”、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显然是错误的。



晶牛毛泽东思想网声明:本网站属非盈利性学术网站,消息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和社会各界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人士的投稿,晶牛毛泽东思想网登载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 共7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下一页


  •  关键字:  
    收藏本文】 【推荐好友】 【打印本文

       相关文章:
    ·“长征”永在路上 “赶考”远末结束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新时代建党精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想起了“四个伟大”
    ·传承毛泽东思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